整个人类处猫先生官方网站于互联网发展的哪个阶段?下一个十年互联网升级的大致方向在哪里?
栏目:媒体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1 05:51:19

  猫先生官方网站现在的web还是以粗粒度的文档、页面所构成的网络,是以文件信息创造、利用、传播、再创造、再传播、再利用为主体活动的网络

  而下一个10年,数据是关注的焦点。数据的创造、利用、传播、再创造、再传播、再利用将会是人们使用web的主要目的。

  数据驱动的网络公司将会是下一个10年互联网公司的主体:看看foursquare所拥有的location数据,看看facebook有的like数据,看看淘宝有的消费数据,数据将成为新时代的石油;

  数据驱动的政府将会是下一个10年各国政府努力的目标: 看看 data.gov,

  等等各国目前公开的数据,一个透明的、敢于开放数据的政府将是值得尊重的,利用这些数据去构建公众服务将会是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方向;

  你的运动情况可以被nike+猫先生官方网站,fitbit记录,你的睡眠可以有zeo记录,你的出行都checkin在foursquare上。 当关于你的一切都碎片化地被记录在不同服务中,这些数据可以被再创造成为群体性的统计数据再被传播利用构建新的知识,反过来帮助你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小马哥的问题很大,知乎也提的是思想,不妨放肆的追问到底: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它的演化规律如何。也许一切豁然开朗。

  互联网是个生态系统。她能记忆用户行为并作出反应,最关键的,她连接群体并清楚群体的所有行为,这是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她超越历史的其他工具而具备生命特征的原因。

  正如《乌合之众》所说,群体低智商、感性。群体之间的交流,必然依赖他们共有的语言,即依赖共有的基因,也就是最原始,最久远的基因。这些基因存在于最初的母体里。母体代表了群体,她最简单,最原始,正如人类群体不受控于任何个人,母体也不受控于任何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命的进化由大自然(或曰上帝)选择,互联网生态的进化由母体决定。

  最令人期待的,是母体自身的演化。以前,她分崩离析,这是第一次得以成形。几千年来,人类群体发展了各种高难度的科学和理性。现在,母体有更强的感知能力,相比以前,她能更快更广的感知世界的每一次搏动,也就能以更快的速度演化。进化是盲目的,数量和速度远比质量重要,其中少量个体的优秀变异,会快速进入母体,通过母体又被其他个体吸收。海量的个体为母体提供养分,母体反乳个体,他们一起以更快的速度演化。这样快速的演化历史上未曾有过,毫无疑问猫先生官方网站,世界会因母体改变。

  以语言为例,从“丝”、“你懂的”、“草泥马”等大量新词汇的产生并最终为大众接受,不难感受它前所未有的演化速度。

  为什么要简单,它是唯一的方式吗,或者只要用户接受,何必管它简单与否。每个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或许都曾这样问过。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工作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间;耐克卖的是时尚而非鞋子;苹果卖的是理念;连垃圾食品麦当劳卖的也是方便而非鸡翅膀。

  到了互联网,群体性更被加强,也就更加感性。相对于个人,群体是感性的,易冲动的。

  no,群体永远低智商,感性易冲动。群体的作用在于:加速、累积、放大、扩散。

  现在流行通过群体智慧做产品来改变生活的说法,如果是指依赖群体本身有什么令人惊喜的想法,那就走错路了。可以依赖的是群体的加速、累积、放大和扩散作用,就像一个管道,只有简单的、感性的东西才能被它理解,才能通过它发挥作用。

  这个问题很关键。不管是社交的facebook,google+,还是电商或其他,不同的理念会决定不同的产品方向。早期主要反映生活,长期母体会演化出自己的行为习惯。母体是独立的生命,不受控于任何人。

  最后,回答小马哥的问题:互联网是个生态系统,它的根本特征是群体性,现在和未来10年都处于婴儿阶段,因此这阶段的大致方向是依赖群体智慧解决现实生活的基本问题,吃喝玩乐,正如大众点评、Pinterest等。

  梵高的《星空》,神奇的描述了一个蠕动中的宇宙,神秘且让人敬畏。母体给我一样的感觉。

  1. 嵌入式技术的革命,无处不在的计算,立体的人和一切,各种设备间的互操作能力互联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虽然它诞生于PC、但并不一定要依赖PC而存在,嵌入式技术首先推动的是手机——作为全球最普及的设备,开始互联互通,接下来将是电视、汽车、以及你身边的一切设备。而无处不在的计算,将带来巨量的数据,你可以有足够的信息来表达一个具体的人、学校、商店,他们都将被史无前例的以极其具体和细致的形态搬上网。设备间也会具备强大的互操作能力,各种设备之间的互操作变得异常容易,远程遥控一辆汽车今天已经不是一个大问题,让设备协同工作完成复杂的任务,将会对家庭、工作、生产和生活都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2. 越来越快的数据产生速度,理解、挖掘数据和数据背后的含义和知识正如10年前Web蓬勃发展带来了搜索的机会,未来10年的互联网将会有几何级增量的海量数据,并且数据产生的速度会越来越快。过去的数据中90%的含义未被理解和挖掘。机器能够知道 “王菲” 和 “纽约” 是频率不同的2个term,但是它并不知道 “王菲”是个歌星、“纽约”是个美国的地标性城市。以Google为代表的搜索技术仅仅将信息进行了分词、检索,却没有构建起表达知识和语义的网络。设想如果微博是个人,我们每天在微博上分享的内容都是对这个人说话,那么你问微博“今天有什么趣事”,他应该可以滔滔不绝的向你道来——可是微博做不到。不仅微博做不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如果加以理解、计算和挖掘,应该可以解答我们人类的绝大部分问题,但互联网也没做到。未来的5-10年中,语义和知识的理解、挖掘,将会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我先说硅谷有个最有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 它掌门人山姆·阿特曼(Sam Altman)发表博文,就互联网市场的泡沫论开设了一场赌局,预计创业公司今后5年的估值仍将大幅上涨,甚至公开邀请风险投资家与他打赌。

  畅想3:目前的那批YC Winter 2015公司基本上没有估值,但到2020年1月1日的总估值至少会达到30亿美元。

  这一波互联网浪潮会席卷很多产业,产生非常强烈的影响力,震惊之前固守成规的我们,如果把一个2015年的人放到2025年,用一句网络上的说法,可能真的会被吓尿。

  我也是非常关注不管是硅谷还是中国的创业创新的机会,从一些有真正核心技术和价值的点着眼。

  移动互联网。中国的创新应该说是超过了美国,中国人大量迈入中产阶级后,消费升级更注重体验,娱乐和多样性。在这一波浪潮中,各种O2O,物流解决了最后一公里,去中心化让更多自媒体诞生,在特定场景下垂直频道诞生新的平台。

  物联网,万物互联是未来趋势,像Google收购Nest就是在智能家居的布局。跟生活场景密切相关,支持多种通讯协议,像beacon,bluetooth,wifi等。你可以想象每个物体通过RFID,NFC(近场通讯)都被跟踪和感知,这样我们的行李就不可能丢失,到了一个超市就知道每个加工食品的原料来源和营养标准,家里一旦出现异常能直接通知你或报警,这是各种传感器硬件和软件结合,但是建设这个基础架构需要很大的投入。

  机器智能和大数据,百度首席科学家Andrew Ng说过,火箭的发动机是机器学习算法,而燃料就是

  大数据,只有这两种结合才能爆发强大的牵引力。比如最近比较火的Deep Learning算法在处理一些非文字信息方面,音频,视频,图片有很多潜力,学习这方面技术人才绝对是非常抢手和充满机会。当然也有讨论人工智能是不是很危险,会不会失控?而人类会不会变懒变傻甚至灭绝?李彦宏博鳌对话盖茨马斯克 警惕人工智能安全性,比尔盖茨也提到一本书超级智能:路线图、危险性与应对策略,我们可以去思考。

  数据挖掘工具。硅谷这边有很多面向企业级的数据公司,BI tool类的,大致都是提出一些简单的方式提供一些商务报表,可视化,而中国这方面还很初级,这就是很好的机会,我身边也有人做这方面的创业。

  先简短表达我的观点:之前交通、工业的发展,拓展了人类肌肉的能力;通讯、互联网的发展,将提升人类大脑的能力。目前人类还处于把互联网当一个工具使用的阶段,终局的阶段是人类的意识与某种网络(也可能是互联网)“有机”整合。当然这个终局有点科幻,一时半会儿见不到,所以下一个十年,我认为大致的方向是通过互联网在网络深度用户中催生群体智慧并最终反过来帮助全体人类提升生活水平。

  PS. 小马哥这个问题拔得很高,几乎是哲学层面的问题,所以我也只能当思维体操来预演未来的发展过程,没什么数据支持,只求逻辑和论据上没有大错,大家权当笑谈。

  互联网到目前为止,宏观上只解决了两个问题:A. 通讯 B. 把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和人类大脑中的知识结构化,用数字形式存储,并支持结构化的检索。所以那些能大范围解决通讯问题,或大范围结构化高价值信息的企业都成长成巨无霸了。比如解决通讯问题的QQ(IM)、Facebook(状态)和解决结构化信息问题的Google(文本、知识)、淘宝(商品)等。

  通讯和信息结构化,是互联网在这个阶段被人类需求内在驱动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计算资源和光速传递信息,来解决一些以前很难解决的问题,比如检索全世界的书籍、和地球背面的人实时互动。

  但作为一个企业,只做这些是活不下去的,或者说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公益”的,是人类被“天赋”的权力。所以他们都会在解决这两个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需求加工,这种加工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比如淘宝让卖家把所有商品信息都结构化了,这一步有“公益”的性质(所以只能免费),但下一步——“促进交易”就是淘宝在这些商品基础上提供的增值,这是它的利润来源和竞争壁垒。同理的有:Google的搜索+广告匹配、腾讯的IM+娱乐、Facebook的用户状态+社交/应用等等。

  这种A+B的模式可以在几乎所有成功的互联网公司身上看到,所以很标准的互联网公司成长路径是:免费提供服务(先解决一个公益需求)+ 收费提供增值服务(对公益需求再加工)。所以我一直认为主要靠品牌广告(后付费)的模式,都不是纯血统的互联网公司,所以也很难把规模做得足够大(因为无法借力互联基因中的“可扩展性”。纯个人看法,估计会被大家挑战^_^)。

  最近这十几年,互联网向生活领域不断深入,渐渐从一个生产工具向生活工具发展。驱动这种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从专业人向普通人发展)。这其中还有一个背景是普通网民中的女性比例在不断增加、而且女性对网络的使用深度在不断加深(生产听男人的,生活听女人的,关于这点我认为几万年前的原始人阶段就定型了^_^)。这个过程是渐变的,没有也不会在某个时间突变。

  生活和生产之间的差别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生产相对理性,而生活中的感性成分更多。举个例子,搜索引擎是很典型的生产力工具,我用百度搜索“战舰”,期望的目标是“准确”,这是很理性的;而我在豆瓣找电影,我想要的是“好看”,这是感性的。

  所以,同样把“电影”这个信息结构化的两个网站,在加工需求方面,走了不一样的路(A+B,B的部分不一样)。百度更理性而准确、豆瓣更感性而人性。

  为了继续下去,我得加入一个只是我认为正确的论据:人类肯定会期待互联网越来越“聪明”,能解决更多感性的问题。(这里有一个可能的佐证是百度上的寻址搜索越来越多,因为大家把百度用于解答生活问题的情况越来越多,但会发现它解决得不好。)

  工程师们花了很多的时间试图让计算机能“思考”(AI),但计算机是完全理性的,它不会作出任何感性的判断,所以从这一本质上来说,我完全不指望未来十年内,某台计算机会完全自主地帮我选片子看,无论它的计算能力有多强、算法有多精巧。

  但计算机有一个能力很强,那就是“简单粗暴”。通过计算机可以大规模地收集、存储人类的行为,而人类大多数行为是“无意识”的,这在一程度上等同于感性的。

  所以,当计算机大量积累人类在网络上的行为,我们有可能再通过一个简单粗暴的算法,处理这些积累下来的行为数据。这个处理的结果,会表现出一定的感性成分。

  而且,当互联网连结足够多的节点(人),在这些人之间有足够多的联系(不是社交关系,这种联系是由系统规则决定的),再按上面说的方法处理这些人的行为数据,它的运作就会有一点像——大脑。

  说白了,就是把人类的大脑当用作CPU的逻辑门来看,只要你有能力把足够多的大脑都连结起来,就有可能让你的系统产生一点点“智慧”。我把这个叫做群体智慧。

  群体智慧中的个体并不了解自己成了一个逻辑门,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某个目标行事。但最终,他们的行为被汇总成一个帮助别人决策的结论。

  从第4点开始基本上都是“我认为”了。我个人的判断,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具备可行性,特别是把时间限定在十年之内。

  目前已经有很多服务已经有这种思路的雏形(很多所谓social的服务,背后逻辑都是这个),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是基于结构化的信息+结构化的人类行为,这样才可能提供更加“聪明、感性”的服务,提升更广泛的人类群体的生活水平。

  未来,互联网能告诉我们什么电影最好看、哪个地段买房最划算、哪款衣服最流行、哪个餐馆最好吃……所有这些答案,不来自计算机,而来自被连结了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