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猫先生官方网站
栏目:媒体新闻 发布时间:2023-05-21 05:50:46

  猫先生官方网站对于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可以感知到的事,随着信息接受终端从PC到手机;随着信息分发效率不断提高(网络速度,搜索和推荐算法机制)——

  这两个视角对应了最近貌似很新的概念——“数字经济”,其中“经济数字化”对应了信息在生产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字经济化”对应了信息在消费使用、兑现价值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顺便多说一句,信息和能量的生产分发消费方式,甚至可以作为理解和衡量整个人类社会的两条线索。

  1、《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 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发改高技[2020]1157号)

  这是今年国家13个部门联合出台的文件。对加快发展数字经济15大新业态新模式重点方向提出19项创新支持政策。

  针对这个“载体”,还可以有三个层次的分类。(在知群分享的前阿里P10,资深产品总监的胡晓东老师讲的最透彻)

  在胡老师看来,产品具有三个层次形态,分别是核心产品——需求、形式产品——功能、认知产品——品牌。需求、功能、品牌三个层次有机整合在一体。

  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需求,是隐匿的、不可见的,但也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

  需求外部的壳,形式产品,就是功能。功能和需求之间要有匹配,而产品人往往把精力和视野拘泥于有形的功能而忽略了无形的需求。第三层是认知产品,也就是品牌。其背后的洞见是自我认知、自我定义是不重要的,用户和普罗大众眼中的位置才是重要的。品牌一旦形成之后不容易改变和扭转。

  胡老师对于产品的定义从需求出发,我一开始给出的定义更多强调了各方需求的“平衡”。

  其实我们去年邀请了上百位像胡老师这样资深的产品专家在知群为大家分享,如果还想看到完整版的各位老师的分享回访,可以免费加入我们的社群。

  前两个问题比较“宏观”,所以给出的回答也比较洗练和抽象。大多数面试的同学可能还是需要一些可感知和落地的描述,那我们就从“岗位”说起。(这部分的例子可以反过来帮你理解我上面说的内容)

  现在中国有一个国家战略目标: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节能减排之外,还有要多植树造林。问题来了,如果让你做一个项目,发动更多的人去植树造林,你会怎么做呢?

  你可能想到了:蚂蚁森林。你只需要收集能量,就可以给甘肃白银捐赠山杏树,给内蒙古锡林郭勒捐赠榆树。蚂蚁森林巧妙的地方在于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让大家能够参与其中。给用户的感知立刻就不一样了,如果仅仅是个页面,点几个按钮,说你去捐赠树木吧,就没那么多人参与了。重点在于又能玩,又能做公益。于是,一棵又一棵树木真的就这样平地而起。好多年前我去西北一些地方,公路两边的沙漠化特别严重,而现在这些地方,人类真的把沙漠击退了,道路两边都是绿色。

  这样的壮举,除了一线的绿化工作者外,还应该感谢坐在办公室里的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是他们把公益变的如此有趣,让大家又开心又能做好事。

  你是不是在想,我们就是在上面手指点一点,捐赠一些虚拟的能量,但是上面植树造林的这些钱是谁出的呢?

  打开你的支付宝,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各种各样让你花钱的地方,对不对?想不想点外卖呀,想不想看电影?买飞机票火车票订酒店?

  你玩蚂蚁森林越多,就越是会经常打开支付宝,支付宝的 DAU 也就是日活跃用户就变多了。这么多人在用,总有一些人会顺便点个外卖,理个财,总之各种各样的业务,都可以在支付宝里找到被你接触的机会,这样就赚钱了。

  原本要拉新用户,或者鼓励老用户使用,都是要有成本的,各种地方的广告,都是得花钱的,现在这些钱省了,因为你被蚂蚁森林吸引过来了。而剩下的这些成本,拿一部分出来做做公益,种了树,用户开心;支付宝也完成了业务目标;生态环境也变好了。这就是我说的,互联网产品是实现用户目标与商业目标乃至利益相关者目标平衡的载体。

  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等等,就是构建这些产品的背后的人。通过互联网,将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结合在一起,本质上,是在互联网上盖一座座商城、小区、城市。

  既然我前面讲到了城市,讲到了城镇,我想用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程序员等概念之间的区别。

  我们为什么要盖一座房子?解决什么问题?盖在哪里?出于什么样的商业考虑?我们的商业目标是什么?如何为这座房子招来合适的住户或者游客?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就是产品设计的问题,通常由产品经理、产品设计师来解决。为什么要开发微信?它的早期核心用户群体是谁?应该有哪些基础功能?哪些功能是重要的?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定义产品,做产品设计时,就要先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已经决定要盖房子,也知道要盖在哪,知道怎么赚钱。那么,如何让房子更适合人的居住?房前的小径如何方便进出,增加人们交往与偶遇的机会?房间的格局如何,让大人小孩都能各得其乐?窗户朝向如何布局来增加光照?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就是交互设计要考虑的问题,通常由交互设计师来负责解决,在有些公司分的不会太细,也可能会都由一个设计师来整体负责。

  再然后,房子的外观看起来什么样,营造出什么样的视觉体验,地板和门应该是什么颜色才能显得「高端大气国际化」?每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时,能否待着愉快的心情?或者认为这座房子很漂亮,很上档次?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这是视觉设计要考虑的问题,通常由视觉设计师来负责。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 UI 这个词,UI 的中文意思是用户界面,也就是用户在操作 APP、电脑软件的时候所面临的整个界面,从内在的交互到外表的视觉都包括。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在提出体验设计师的概念,例如阿里在招聘设计师的时候,已经不再区分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一律招聘体验设计师。所以你要记住,未来的 UI 设计师,其实就是交互设计师加上视觉设计师。

  从产品到界面都设计好了,需要有工程师来开发实现。建房子需要什么样的框架?钢筋水泥的指标是什么样的?以后如果还想扩建房子,能否成本尽可能的低?这些设计能否实现?运转起来是不是有效率?这些问题,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是开发实现需要考虑的问题,由工程师或者说程序员来负责。

  房子盖好之后,如果盖的是商场,需要找到商家,还要找到顾客,平时还得规划商场里面的内容选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来买东西。如果盖的是小区,首先得把房子卖出去,之后还要经营,又变成各种各样生意的经营者。

  在互联网和信息产品中,运营就是做这些工作的。让更多的人来使用 APP,使用的时候要很开心,实现他们的目标,要经常来用,还要付费,这个过程中要做很多策略。

  这些岗位各自都有非常成熟的能力体系,知群以能力地图的方式沉淀了这些岗位的能力模型。

  你可以在知群的训练营免费领取这些地图。以下是产品设计和运营分别的训练营。

  你看,我在知乎分享一些专业知识和资源,同时也在为知群做宣传和背书,既满足了有对于优质学习资料和资源有需求的朋友,又使得我们可以安心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这就是互联网产品的“目标平衡”。

  我记得五到十年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商业模式被吹得天花乱坠。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貌似大家都是掌握了“新玩法”、“新模式”的开创者。

  其实只要你对于经济活动理解足够深入,所谓的互联网新模式、新打法大多是“旧瓶装新酒”猫先生官方网站、“换汤不换药”。

  比如“平台思维”,但凡最终落实到“超额利润”,本质上就是垄断。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只不过形成平台和垄断的机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被丰富了。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双边市场效应、协同效应,甚至是梅特卡夫效应更容易实现了。

  该效应是在描述一个网络的经济价值是按照指数级上升的,而不是按照算术级上升的情况。

  举例而言,如果只有一部电话,那么这部电话实际上就没有任何经济价值,如果有两部电话,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电话网络的经济价值等于电线,如果再增加一部电话,那么,这个电话网络的经济价值就上升到3的平方,即等于9。社交产品往往具有该效应,例如微信的护城河之所以恐怖,是因为微信背后的网络价值不仅仅是用户数目的加和。

  双边市场效应:这是大多数交易平台都拥有的效应,该效应是在描述两组客户(例如卖方、买方),通过一个平台产生互动;其中一组客户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平台带给另外一组客户的价值。

  例如某外卖平zh台,商家入驻的愈多,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愈大的便利;而商家之间反而是竞争的关系。由于

  的限定,这意味着同类客户之间没有互动,因此双边市场效应因此弱于梅特卡夫效应。

  例如现在的支付宝以支付作为切口,集合了信用服务、政府办事服务、生活内各种便利的支付场景都可以通过支付宝实现。随着丁香医生医疗信息资讯服务的扩展,从问诊到药物购买的全流程服务的扩张也就顺理成章,这也是协调效应的体现。

  规模效应:企业的总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组成,随着业务的扩张,每生产一单位商品(或服务)的固定成本就会被分摊。

  这就是规模效应带来的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规模效应取决于成本结构。规模效应常见于固定成本巨大的制造业企业,比如炼钢厂。在这个意义上,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钢铁厂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它的边际成本更低,规模经济效益更为显著而已。

  再举个例子,比如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与品牌,也是被很多从业者特别津津乐道的。

  雷军在内部非常喜欢表述的一个观念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段表述有强烈的“前互联网时代”的烙印,然而启示却是隽永的——任何商业模式的本质都要依赖产品和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雷总更加广为传播的名言“专注、极致、口碑、快”可以视为是互联网环境下对于“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重新表达。

  互联网能够解决的核心问题其实是信息的生产、同步和分发的问题。因此,互联网思维也许就是在信息对称的环境下解决公平或者效率问题的用户思维。

  我是一个喜欢阅读历史的人,因此谈到历史,一般会向更深处挖掘。以下是整理借鉴温铁军老师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观点。

  我们知道一项产业的升级和变革通常需要巨大的成本投入在技术研发,需要熊彼特所谓的敢于承担风险的“企业家精神”。可是大家是否知道,

  这样的条件在过去的几次产业革命中是没有的,并且在今天仍然在持续释放红利。

  互联网行业的初始技术储备、原始的资本积累源自于当时世界格局的重大改变——美苏冷战和苏联解体。

  大家可能都知道互联网、电子计算机这类产业发端于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代表着美国的高技术引领的增长,却很少有人能把这个产业的兴旺和当时决定人类命运走向的冷战对抗联系在一起看。大家可能听说过冷战时期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听说过美苏两国冷战的军事对抗。当时美国在全世界有几百个军事基地,为了全世界几百个军事基地的的统一指挥,必须拥有大型计算机,同时建立网络。这个巨大的需求,推动了美国以国家机器的形态对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传输技术的投入研究。也就是说,

  今天所谓的IT业最开始技术积累和探索时期的风险和成本很大程度是由当时人类最强大的国家机器来承担的,并非是市场自发积累探索。

  当苏联解体几年之后,美国的电脑也好,IT也好,这些它从军事通途解密变为商用。当然苏联解体前就有一些技术已经在尝试进入商业领域,军用转民用也不是特别新鲜的事。但是苏联解体后美国突然在各种意义上的“一家独大”,大大加速了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解密商用的进程。这就为美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带来了非常可贵的技术条件。微软和苹果这两家伟大公司的最伟大贡献就是改变了计算机等信息处理和通讯设备和普通人的交互方式,让”旧时王谢堂前燕“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说完了技术条件,我们再看资本条件。苏联解体,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于苏联体系的资源资产、工业资产进行资本化、货币化,攫取了巨额收益。这句话大概降维一下就是苏联解体让美国突然暴富。这些巨量的资本就流入了所谓的“新经济”。也就是IT业、计算机行业为代表的新的经济领域,承载了巨额的资本,因此也就有充足的空间和动力不断继续投资使得技术由商用转为民用。

  总结一下。回顾历史,互联网行业诞生之初就有非常扎实的技术和资本条件,看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上网“、使用电脑工作娱乐,2021年的当下距离苏联解体也就不到30年。这个行业的红利还在持续释放。历史上基本找不到第二个类似的产业在起点上这么高,发展的这么快,拥有这么广阔的未来。

  再看看互联网行业的未来。随着近期国家监管的铁拳敲打各类巨头,也会有很多人开始看衰互联网,我们怎么理解国家监管呢?互联网的“新格局”会是什么样呢?

  互联网本身是解决人类信息不对称,进行信息生产和分发的,将信息转化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手段(应该如此)。国家真正斗争的对象,是资本绑架了互联网工具,资本在战胜不动产之后(对我说的就是房子),又想来垄断信息的生产分发。由此制造一系列的风险和不平等。

  所以国家斗争的对象不是互联网,而是资本的无序扩张,向全社会转嫁成本和风险,自己获得不对称的收益。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国家的监管对于资本的制约,才能让互联网在未来更长一段时间持续地发挥正面的价值。

  互联网新开局“新”在何处?2018 年的“互联网+”浪潮中,互联网作为外部力量帮助传统行业成长;在 2021 年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内生的力量,深刻改变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是:行业内部一个产品体验问题,在外部来看就是一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外卖骑手、某搬家公司女孩的跳车事件等都验证了这样的社会影响。互联网新开局的背后是三个转变: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从野蛮生长到有序创新,从流量为王到产业精准。

  胡老师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思维和平台经济还依然有效。互联网通过信息的生产、匹配和分发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平台经济仍然是互联网行业组织生产、创造价值的最有效形式。这背后的趋势总结值得所有的从业者重新思考自己的战略与方向。

  这个议题可以很大——例如公平、效率和安全的取舍和边界。主体涉及到国家、社会、企业、个人。

  这个议题也可以很小——做“正确”的事,就是互联网的价值观。而这种“正确”,是可以被每个互联网从业者用行动一点一滴推动的。

  不知道看到这里的朋友还有多少人记得我写这么长回答的缘起,【如果面试问到你对于互联网的理解,你该怎么回答】。

  这篇回答是20年我们一群互联网老兵使用一些产品经理、设计师和运营的专业能力,为武汉地区的新冠疫情出一份力的开源文档。我一直希望为大家传递正面的价值和能量。

  我们当时在7天之内对接100多家医院,援助近50家,包括很多县城和乡镇医院,效率非常高。同时还支持孵化了转转的援助救灾平台。

  我相信很多看到这里的人也是为了参与互联网行业的面试,如果好奇怎么“因地制宜”面试,可以看看我这个回答。

  以及,想要学习更多互联网产品设计、运营、职业职场相关课程的同学请和知群抱团。

  关于互联网的本质,业内众说纷纭,倾向于这样一个观点: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互联网的本质,那就是两个字——“连接”。互联网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产生的天翻地覆的影响力就是因为互联网更高的连接效率和连接了更多的人、财、物,进而让整个世界的商业规则都发生了转变。

  大家可以体会一下,百度连接了人与信息,腾讯连接了人与人,阿里巴巴连接了人与商品,这也是它们被称为中国互联网“BAT”三巨头,市值和产业控制力遥遥领先群雄的核心原因。

  由于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于是互联网必然具有去中心化、去产品化、去中介化、打破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对产品经理做产品提供一些宏观思路上的参考。

  比如,由于互联网的连接本质、去中心化特性,要真正获得一个黏度很高的用户,公司要付出的成本可能超过100元人民币(比如增加广告宣传力度、组织一些与用户的互动活动等),

  如果此时某一硬件的价值就在100元钱以下,且这一硬件很实用,用户都很喜欢,倒不如直接把硬件送给用户,电视机的机顶盒就是这样的硬件。

  再比如,现在用户在家里无线上网时经常会用Wi-Fi,但是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遇到Wi-Fi信号不好的问题,小米公司就针对这个问题正在研究一款网关产品,并打算免费送给用户。据说小米的Wi-Fi里会装有一个大的硬盘,那个硬盘就可把用户家里变成一个计算机机房,一个数据中心。这就是现在互联网产品竞争思路的变化。

  据说分众传媒CEO江南春一次在北京和周鸿祎闲聊,问及分众如何拥抱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周鸿祎的回答很简单:你在每个电梯里都装上免费的Wi-Fi,用户只要一打开手机,即弹出短暂的广告。这就是产品经理从互联网本质入手进而得出与时俱进的互联网新打法的典型案例。

  互联网的本质还是传统的商业思维,只不过是把传统父辈总结的那些商业经应用在互联网这个”连接”的工具上。譬如:天猫搞双十一双十二,美团滴滴的补贴策略,微信春晚摇一摇红包等,这些都无非是吸取传统商业思维在做互联网商业活动,换了种载体~

  也就是如今互联网产品所讲的UE、UCD、PE等等。如今大家都把生意搬到线上,用户自然选择就多了,哪家商家平台体验好,核心业务做得好,用户就会在哪个平台扎堆。传统行业更多的是把产品做出来, 用户你爱买不买,服务意识相对较弱(当然也有刚需产品,即使一坨翔用户也会用,譬如12306)

  在这强调共享经济的时代,背后是互联网的支撑作为基础。如电商,大大降低了普通人在线上进行商业交易的成本,能够把自己的产品通过互联网拓展到了整个国内市场等,门槛降低;再如知乎,所有的求知者都能在平台上寻找自己的知识和提出疑惑,这就实现了信息的平等和共享。这些在传统行业是很难做到的,实现和投入的成本是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