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先生官方网站我个人并不是很喜欢这个定义,因为这是一个近几年才兴起的,来自ZF的提法,总是显得很假大空。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拉长观察,会发现,所谓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有,而是由来已久。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最初,对于「传统行业」来说,互联网是一种通信和宣传渠道。在那个年代,一个机构做一个网站的用途,就像是装一部电话一样。有了电话,就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客户就能够找到他们。同样,如果有一个网站,就可以把机构的介绍、产品信息、联系方式等内容放在上面,让「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看到。
后来,在Web1.0的鼎盛时期,大量的门户网站兴起,新浪网是那时的典型代表。在这个时期,传统行业中很多人将互联网看做是一个媒体,可以看新闻,可以在上面做广告——的确,那时的门户网站本质上与报纸、杂志、电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下图为2000年时的新浪网)。
总的来说,在这个时期并没有什么「互联网+」的概念。传统行业只是将互联网作为一个简单的新兴工具看待,需要的时候顺手用一下。本质上,跟他们使用电脑猫先生官方网站、购买机械设备、雇佣会计做账是差不多的感觉。
随着Web 2.0的兴起,随着互联网上由用户产生的内容越来越多,「平台」的概念开始突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催生了第一批与传统行业或者线下某些场景紧密连接的互联网产品。最典型的就是电商网站,亚马逊、ebay,包括中国的珠穆朗玛()、易趣、阿里巴巴B2B等,都是从那个时期兴起的产品。 对于电商类网站来说,不论是B2B、C2C还是B2C,其必须与传统行业的仓储、物流、支付等环节相结合,才能够完成流程、体验、商业上的闭环。在这个时期,在传统行业的人眼中,互联网是一种「高科技生产力」,一种「技术手段」,一种「辅助工具」。可以让传统行业原本的业务更加高效、快速、精准的运行,可以做到一些原来传统行业就一直「想做」,但做不到的事情(例如不用代理商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下图为2000年时的阿里巴巴B2B)。
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分工」看起来还是比较清晰的。例如,那个年代电商的核心逻辑是,在线上找到供应商,然后去线下交易。那个年代最常用的网购支付手段是「邮政汇款」。所以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关系更像是相互「配合」来完成一件事情。
如果说,过去的「互联网+」只是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之间简单的「组合」、「配合」的话,现在的「互联网+」则更多的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在未来几年内,互联网的产品、技术、基础能力会越来越多的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去改造甚至重构一些行业内部的逻辑和体验。
以滴滴为例。最初,滴滴出行主要做的是出租车的市场,在这个时期,对于传统行业(出租车运输)来说,滴滴是一个提升效率的工具。在没有互联网工具的时候,出租车司机需要放空车在路上行驶,边走边留意路边是否有乘客需要乘车;而乘客则只能站在路边,等待出租车经过并招手示意。能不能找到乘客,能不能打到车,理论上是都要靠碰运气。其实在滴滴出行出现之前,也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试图缓解这类问题。例如:有一些城市及出租车公司可以接受打电话预定出租车;也有一些城市的出租车司机群体中会广泛使用对讲机来互相指引对方驶向乘客多的地方。而滴滴的出现成倍的提升了这个效率,细化了匹配的粒度,并且配合抢单等机制,总体上使得类似场景得到优化。说到这里,互联网其实还是「工具」(像是停留在阶段一的后半段)。
但是,城市出行这个场景有一个特点,就是存在「高峰期」。在高峰期,很多时候即便整个城市中的出租车都处于载客状态,也依然会有很多乘客打不到车。到了这个时期,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就不再是一个「提升效率」的问题,而是资源短缺,或者说资源不平衡的问题。而在商业场景中,资源不平衡是一个复杂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举例来说,出租车公司和政府当然可以购买并运营更多的出租车,以便于更好的满足高峰期的出行需求。但是这种方案在非高峰期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甚至企业和个人经济上的亏损。在这个阶段,滴滴推出了「快车」服务。事实上快车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真正的「融合」,它相当于用互联网的手段扩大了传统行业中的资源池。虽然在此之前,也有「黑车」服务,但如果没有互联网介入,黑车服务是不可能变成相对安全并且高效率的社会化服务的。具体来说,快车司机不一定是专职司机,可以仅仅在高峰期需要车的时候才充当资源池中的「资源」,其他时间,还可以从事原有的职业。这样,事实上是对城市客运这个行业的资源池产生了「动态调节」的作用,以此「改造」了这个行业。
上图,滴滴提供的所有出行方式中,有的位于「互联网+」的第一个阶段的后半段,即「提升效率」;而有的则位于「互联网+」的第二个阶段——改造与重构传统行业。
当然,滴滴也成功的引入了很多有害因素,让这个世界更加混乱,给很多人添堵,之后我们在其他文章中继续讨论。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听起来比「互联网+」还要「假大空」,您先有个心理准备。
当今社会,互联网、金融、高端制造等行业由于发展迅速并且相对薪资较高,相对公平,所以客观上吸引了最多的顶尖人才加入,他们勤奋、聪明、专注;同时,善于自我认知迭代,善于创新,有责任感;他们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谓「互联网思维」,在未来将不仅仅是指「适应互联网行业的思维方式」猫先生官方网站,不仅仅是所谓快速迭代、试错、用户体验等,而是会继续升华为「以互联网等行业为代表的,社会上最先进的人才、机构所相对通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暂且将它称之为「新互联网思维」。但具体是什么,如何表述,在当下,我们无法定义,也不可能定义。
我对于这个世界一直都有着自己的偏见,以至于我与很多同在互联网公司(大部分是拥有自己产品,拥有一定知名度的大中型互联网公司,非外包公司)工作的朋友们交流过一个问题,就是:你们觉不觉得,在互联网公司,大家做事情的态度相比于很多传统行业的从业者更加认真和专注,其行为更加靠谱?我的大部分朋友有明显的类似的感受。
当然,「感受」本来就是不靠谱的,但是这个「感受」背后的逻辑分析起来却很有趣。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认真」、「专注」和「靠谱」这几个维度上,互联网公司也并不是可以在任何比较中都胜出,如果去用互联网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跟很多工程师、分析师、科学家等人士的平均水平相比,往往没什么明显优势。而如果跟其他一些行业从业者的平均水平相比,则秒杀他们——包括不限于:大多数传统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等。想想你遇到过的那些餐厅服务员、你打过的客服电话、你们小区的物业公司、学校的后勤保障部门、房地产中介、装修公司等等。
其次,这个「感受」其实跟互联网关系不大。你会发现,即便是互联网化的装修公司,大多数的设计水准和施工质量也依然是那个德行,有的还不如传统企业,如果你不像监视着奴隶一般监视他们施工,你们家就不一定会被搞成什么鬼样子;即便是互联网化的房地产中介,大多数照样是满嘴跑火车没一句实话,很多服务甚至不及传统中介公司里面做得比较大的那几家。
事实上,「认真」、「专注」和「靠谱」来源于前面说的「由于薪资高,相对公平,所以客观上吸引了最多的顶尖人才加入」这个因素。在人类历史上几乎每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能够聚集到最多顶尖人才的行业,往往都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产出的思想、产品、方法,都像是「水和电」一样,融入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并最终改造和重构了整个社会甚至整个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科学黄金时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启蒙运动中的作家和哲学家,甚至一些时期的教会,都曾扮演了这个角色。
而另一方面,即便某个行业超高速发展,但如果它没能聚集到足够多的顶尖人才,或者它的商业模式决定了他不需要很优秀的人,亦或者只是它的底层从业者准入门槛低,其也依然无法特别「体面」的活在世界上,更别说「重构社会」或者「改变世界」了——比如国内的房地产行业(这里主要只房地产开发和房地产销售,把设计院部分先排除,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房地产),这是一个客单价很高的行业,但不论是产品还是服务,整体上依然是一团糟。再比如国内的保险行业,这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融是一个自古以来都带着光环,其从业者感觉上总是站在人生巅峰的行业,但国内保险公司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依然是「骗子」的形象。我们也从来没听说过类似「房地产思维」或者「保险思维」之类的概念。
最后,即便是房地产行业,也有做得不错的。例如:早年间我曾去到某小区拜访,小区入口管理很严格,但底层的流程设计非常完善:
没带业主卡的,其保安GG居然能够记住小区大部分业主的脸,口头验证业主信息后,放行进入
对于访客,首先,业主可以事先与管理处预约。与管理处指定一个「识别码」,可能是房号+业主姓名+访客姓氏的形式;也可能是访客车牌号等。既能够起到验证作用,又不需要登记身份证防止隐私泄露。并且访客身份获得证实后,小区保安还会敬礼,并说:「欢迎x先生光临」,同时,由于那一次我是开车进入,保安还详细告知了到达我要拜访的楼栋停车场的具体路径
对于没有预约信息,又声称是访客的人,才会电话与业主联系,同时,业主可以设置「勿扰模式」;如果是后者的情况,就需要访客自行联系业主,然后让业主主动联系管理处放行
其实,上述这些就是互联网行业常用的「用户场景」这个思维方式。而这家公司通过把服务做好,换来的,就是其房子可以比同地段同档次的其他小区卖得贵15%以上,物业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很强大(通过广告等形式)。相比于我这些年住过的其他小区,相比于其他的物业公司只能靠把小区空间租给卖棉被的商贩赚钱的方式,上述不知道甩了其几条街了。
所以,并不是互联网在改变世界,或者说,互联网所改变的那部分世界,其实只是像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一样,体现了其工具属性而已。未来,这些行业聚集到的诸多顶尖的人才,才是改变世界核心动力。换句话讲,他们在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能改变世界。如果我们乘坐时间机器回到过去,不小心改变了某个因子,造成了时间线的改变,以至于「聚集到最多顶尖人才」的行业不是互联网,而是某种别的行业,例如化工行业,那么,今天我们所讨论的,就不叫「互联网思维」,而很可能是「化工思维」(具体表现形式,也可能不是「思维」,而是某种实体的形式)。他们说的内容可能完全不一样,但其社会功能是一样的。
扯了这么多,对于「互联网+」的未来,我认为是这些最优秀的人才会带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态度,渗透到各行业中,与各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底层去优化和重构传统行业,从而重构整个世界。这样的优化和重构很可能并不是「做互联网的人」或者「互联网公司」主导的,而是各行业中拥有「新互联网思维」的人去主导。
到了那时,当今的关于「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争论将不复存在,它们会真正的从实体到精神都融合在一起。到了那时,互联网将真正有望成为水和电,有望成为底层的基础设施,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像黄金时代的科学技术,像启蒙运动中传播的思想一样,去真正深层次的改变世界。
注: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我的新书《解构产品经理》,这是一本互联网产品策划入门书,适合3年及以下工作经验的同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