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先生官方网站有人说,上海的近代建筑,造就了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老建筑之所以让人喜爱,并不是简单的怀旧或跟风,而是老建筑凝结了百年的历史、文化和智慧。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恰逢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专栏作者、上海老建筑爱好者邱力立,请他为我们介绍一些建筑名称当中与“青年”有关的老建筑,其中包括一些红色打卡点。邱力立在做好企业党务工作的同时,将日常工作与业余爱好做到了完美的结合,近年来,他先后编著出版了《觅·境——旧时光里的上海滩》《觅·境——上海滩二十四小时》。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南昌路100弄2号(原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1920年初陈独秀来沪后曾居住于此并把这里作为《新青年》编辑部,这本原名《青年杂志》的进步刊物在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时改名为《新青年》,影响并激励了那个时代无数的进步青年。
1919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六卷第五号出版,李大钊把这期杂志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
1920年8月,上海早期组织在老渔阳里2号内正式成立并选举陈独秀担任书记,这是中国第一个组织,也称“中国发起组”。在此之后,北京、广州、武汉、长沙、济南以及日本与法国都先后建立了中国早期组织,为1921年7月“一大”的召开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位于淮海中路567弄6号(原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1920年8月22日,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人在这里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任书记。1920年9月,上海早期组织在这里开办“外国语学社”培养青年干部,并先后选送、任弼时、罗亦农、汪寿华、肖劲光等数十名青年赴俄留学。
1921年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成立后,新渔阳里6号成为团中央机关所在地,上海早期组织曾先后在这里筹组过全国第一个由小组领导下的工会组织上海机器工会、举行过首次三八妇女节纪念活动及筹备纪念五一节活动等>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机关遗址位于大沽路400-402号,当时的门牌号曾是新大沽路356-357号。1921年7月“一大”后中央局决定着手恢复并加强青年团的工作,这项工作于1922年1月后由施存统主要负责,团临时中央局也于不久后迁至当时的新大沽路356-357号内办公。
当年的356号和357号在青年团的工作中有着不同的分工。356号作为团中央的办公地相对更为隐秘,施存统(1899—1970年,浙江金华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发起人之一。)时常居住在里面的亭子间;357号作为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地方委员会的办公机关,除了要承担许多“青年团会议”举办地的角色外,还因其二楼设有阅览室的缘故,也会吸引许多青年来此地阅读进步刊物,这其中就有青年团的第一份团刊《先驱》。
团临时中央局成立半年,在上海、北京、武昌、广州、天津等地建立团组织,团员总数约5000多人,声势如火如荼,令反动军阀寝食不安。1922年6月9日,租界巡捕房以“妨碍治安”为由将此处查封。翌日,《民国日报》登载查封消息。团临时中央局由此移至闸北,继续领导全国青年运动。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淡水路66弄4号(原萨坡赛路朱依里252号)。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举行,在这次会议的影响下,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
1924年初,《中国青年》选定萨坡赛路一幢石库门作为编辑部后,各地革命青年开始汇聚于此,当时底楼的客堂曾是肖楚女的住所,二楼客堂与亭子间被用作编辑部办公室,楼顶小阁楼则是印刷间。自恽代英担任《中国青年》主编后,肖楚女、邓中夏、张太雷、林育南、任弼时、李求实、陆定一等都曾到此参与刊物的编辑工作,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由《中国青年》转载的。
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位于西藏南路123号,原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1929—1931年建造,由李锦沛、赵深、范文照合作设计,外立面呈现出较为浓郁的中国元素。大楼竣工后内部曾开展过许多社会活动,1936年10月8日,第二届全国木刻活动展曾在楼内举行,鲁迅先生抱病前来,这是他最后一次参与大型社会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吴耀宗、胡愈之猫先生官方网站、王任叔、雷洁琼等人本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青年会大楼的九楼,发起了抗日统一战线组织“星二聚餐会”, 名义上是聚餐,同时也是座谈会和讲座,为的是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团结爱国人士。值得一提的是,胡愈之在埃德加·斯诺家里看到《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后,立即拿到“星二座谈会”上介绍,建议翻译出版,中译本改名《西行漫记》。这本真实报导红军长征和陕北苏区情况的报告文学,就是在“星二聚餐会”的支持下出版的。“星二聚餐会”还捐款支持出版《鲁迅全集》和进步报刊《上海周报》《译报》等。1940年,由于社会环境日趋恶化,许多人先后离开上海,聚餐会停止活动。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锦江都城经典上海青年会酒店,为八方宾客提供入住,也是一处具有海派特色的文旅设施。
西侨青年会大楼位于南京西路150号,1928-1932年建造,由哈沙德洋行设计,即如今体育大厦的前身。
19世纪中叶,近代竞技体育运动开始进入中国。1928年,在南京西路上,建造起了一幢为青年们提供休闲、娱乐、体育、联谊的棕色马蹄形大楼,这就是西侨青年会大楼,它的落成时间比一旁的国际饭店早了6年。大楼造型独特,从上俯视如马蹄状,外立面由深棕色面砖饰面,为整幢建筑平添大气与美观,大楼建成后成为侨民青年活动休闲竞技的场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里曾被日军抢占并改名东亚体育馆,抗战胜利后,仍由西侨青年会收回并作为美军的活动场所。
目前大楼主要为体育局使用,内设“传承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的上海体育博物馆,很多上海青少年曾在这里参加过体育活动。这座建筑承载着上海百年发展的文化记忆,体现了历史建筑和城市发展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