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建筑文化在《营造法式》中得到体现,注重与自然环境和谐融合,以朴素雅致的审美风格为特点。建筑文化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重视采光和禅宗思想,宗祠建筑则体现伦理观念。诗词记录流传千古,苏轼等文人的作品成为研究宋朝建筑的重要史料。
宋朝代表着中国古代物质条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有了经济上的飞跃,也有了文化上的巅峰。
传统文化当中的诸多方面,包括文学艺术,传统手工艺技巧,以及建筑,都在这一时期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宋朝建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宋朝著名的建筑学专家李诫,他这一生有着一本引以为傲的代表作,《营造法式》。
这本书集中描写了宋朝时期中国建筑发展的特点,也把建筑和文化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生动全面地再现真实的建筑业基本情况。
宋朝时期的建筑,是否能够代表中华传统的建筑文化?在其中,人们又能否以小见大,窥探中华文化的奥秘?
整个宋朝时期的服饰文化,诗词歌赋,以及传统的家居装饰,都呈现出与审美风格相似的特征。
精神世界越是富足,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需求越是相对较少,所以在现实的世界里,简约的风格,往往更受民众喜爱。
比如园林和寺庙,这两者的建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把自然风物和人工景观进行完美结合,并且着重强调自然意趣,注重以神传意。
以宋朝时期的灵隐寺为例,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著名的建筑学家李诫在他的《营造法式》当中传递的观点。
整座寺庙当中的人工景观相对较少,所有的寺院,所有的建筑,都体现出依山傍水的风格。
在这一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文人墨客进行文学创作,也常常以此为蓝本,表现出相同的审美和意趣。
他们描写山水诗,画出自然风光,在他们的笔下,人工建筑和自然山水有了高度完美融合,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由此也达到了圆满的统一。
虽然是人工制造的景观,但是放眼整体,这些园林和寺庙却浑然天成,不得不说,这就是宋朝建筑行业的最高境界。
《营造法式》除了提到这些疏朗快意的山水园林建筑之外,还专程提到了城市当中的建筑。
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自然会向城市靠拢。
久而久之,宋朝城市当中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建筑风格。尤其是北宋的京城,人口甚至达到了膨胀的地步。京城的土地资源也因此愈发珍贵,被人们称为寸土寸金。
国家虽然并不重视军队发展,但由于统治者身处京城,所以中央朝廷对于京城的军事防御体系格外重视。
整编的军队会驻扎在京城以及周边,军队人口也因此占据了城市人口的较大部分比例。
房屋与房屋之间尽量缩小间距,每一座房屋的空间应当做到充分利用,有时候两栋房屋中间的距离,仅仅能容许一人通过。
若是从远处望去,整个京城的房屋布局如同星罗棋布,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这样的建筑格局,也给人带来很大的压迫感。
其实如今我们社会当中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其建筑风格与宋朝京城也非常类似。
因为这些地区人多地少,所以他们只能尽可能利用每一寸土地。大城市的紧迫和压力,大多来源于此。
作品当中呈现的京城生活,作为背景板出现的房屋,其结构和布局,与《营造法式》的内容不谋而合。
以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建筑,我们会发现,建筑的原材料大多以木料为主,如今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日式建筑风格,其实早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于我国。
房屋结构的线条极为流畅,而且在开关的设计上,也很有特色,一开一合之间,宋朝人的城市生活也得以完全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