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话,那就去想去看。经历过太多太多的焦虑时刻,回头想想,还是相信命运自会把你引向一条属于你的路。
在美院,总体上看起来“出国留学”是更主流也、顺理成章的选择。不过并不像很多早有清晰规划的同学,我想把未来交给未来——等到时候再看吧——最好在本科期间能有个出国交流的机会,至少让我能够提前感受一下看看我适合去哪里。
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历三年的“家里蹲”大学,后,我并没有如愿得到这样的机会建筑设计作品集排版,后,就开始面临着选择。也因此,这种焦虑和彷徨,伴随了我整个的本科前四年。
大一,多数时候,似乎都在忙着思考怎么才能在这个专业上入门,成绩竟也意外还不错(主要是大一的成绩,大概真的和建筑专业无关吧),以至于当时有机会转回心仪的其它设计专业看也不看地就放弃了(放弃转专业的机会)。
大二,我迎来了彻彻底底的思考人生、怀疑人生的阶段。设计课一度成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常常有一个还不错的想法,可完全不会用建筑的方式去表达),满腔的热情、愿望和惨淡的设计课成果持续打架,每天都在怀疑自己不适合建筑设计。对待课程成绩比大一更慎重些,但现实是意外频频,并不轻松和顺利……
但素,那会儿的我似乎充满了尝试新事物的热情,组织社会实践、参与新媒体工作、撰写调研报告、体验各种艺术类设计类竞赛等等,很多期待已久的有意思的经历和想法都在那个阶段实现了。在那段自我怀疑的灰暗日子,也只有无尽忙碌带来的一点点成就感可以成为慰藉。
大三,我意外得到了一个参与实习的机会。我的重心渐渐从四处乱撞,回归到建筑专业上,思绪和兴趣重新沉浸进去,逐渐接纳了设计课痛苦与快乐并存的事实,也慢慢地在设计方法上有了些许的思路——尽管至今依然眼高手低。
此时,我依然没有得到一个出去看看的机会,也没有找到一个强烈的留学深造的愿望,但不得不考虑为出路——给自己留好保研的机会。一直被疫情耽误的六级,也提上了日程。
大四,原想着躺在“舒适区”里,选一些常规的设计课题,以求平稳而保守地度过,奈何命运总会给我安排一些“惊喜”……
作为“先到先得”选组法则中的失败者,我进入了国际工作室,开启了横跨两学期的国际联合studio。语言的障碍+思维的差异,一度令我颇为困扰,设计课的成绩也没能和我预想的一样平稳。但经过了长时间的交流和磨合,我也渐渐适应并投入到课题设计中,这反倒成了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
一方面,见识了很多基于城市历史文化地理的建筑案例,进一步塑造了我的设计价值观;另一方面,从功利角度来说,面对英语面试不再胆怯,甚至还不费吹灰之力地解决了六级听力的“卡脖子”难题。虽然还是没有等到真正走出去的交流,但转念一想也是阴差阳错地体验了一下“另一种建筑”(虽然基本决定保研了,但似乎反过来有了新一阶段的向往哈哈,找到了曾经一度找不到的动力)。
以上啰嗦且不典型的、充满了曲折和意外的四年经历,大概只能说明于我而言“事先规划是通常难以实现的”,我能做的好像只有接受并悦纳现实,享受和投入当下。一位本科老师告诉过我:“既然事情是不得不要做的,你就要想办法把它变成你想做的事”。(哈哈如果你发现计划时常出现bug,或者发现离自定的目标渐行渐远,我的经历或许是个安慰)
一方面,我的学长学姐也没太多同济夏令营的经验,我纯属摸着石头过河——唯一的信息来源,就是看看尚谷学长学姐们的经验帖。
另一方面,除了一时兴起和高度兴趣支撑的事情外,我的自律能力和多线程工作能力并不好。一个生动的案例便是,我寒假报了尚谷的快题班,但由于疫情和期末周未到线下学习,结果后来也没怎么好好上课(于是本来有条件充分地准备快题,最后还是成了匆忙突击)。
3月:二刷六级成绩(正常不该那么晚,学弟学妹们还是要早作准备。美院比较特殊,大二才能考四级,后期碰上疫情北京一直延迟四六级)
我的安排,几乎已经紧凑得没有任何提前量了,不至于措手不及,但也只能说是踩点完成。
我的作品集完全只是作了设计和排版,以及一点潜在的逻辑梳理(由于懒而歪打正着,完全满足了同济今年对于真实呈现课程作业的要求)。
但是作品集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我更希望是用我的作品集去讲述真实的我自己,而不是试图展示多完美的设计。我完全不期望看作品集的老师,对我的建筑设计能力产生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我自己也清楚没有多高的天资禀赋,但是我具备的综合能力会尽量地呈现出来。因而,我的作品集更关注个人的、差异化的、过程性的。
综合以往数年的要求,我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比较通行、也便于缩放和印刷的页幅(略小于A4对页/A3跨页),以便应对不同院校的要求。
我比较在意“形式化”的视觉工程,当然这也并无多大参考意义,个人会从封面主视觉、版式设计乃至印刷工艺入手去塑造作品集的整体气质。对于方案图纸本身,我觉得每个设计(在完美主义者的自我Push之下)都尽力去做了,对当时而言已经是能力极限了,尽管现在看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还是希望保持住那个时间点最真实的“当场感”……
我们学校今年春季学期的设计课程,在4月底就基本结束了,5月以后就开始了实习周。因此,我的时间相较于有期末周的学校更为宽松些。在同济夏令营前,我将实习暂告一段落,提前一周多来到尚谷进行快题练习。
这期间心理上的挣扎也是不少的:作为双非非主流建筑院校,前期担心的主要还是不能入营,但资料都已经提交了此事也不是我能决定的,除了忐忑也便无事可做;可真到了入营结果出来,也来不及高兴一秒就要全心全意投入备考,此时的压力反倒更大,毕竟到这个节骨眼就是“事在人为”了。
尽管大多数人对于美院人的理解或许是手绘没问题,但是我想说快题和手绘真的还不是一回事,即便我可以舍弃尺规很快地画出图来,我依然会因为在方案上浪费了大把的时间而画不完快题。
夏令营的具体安排还没出来的时候,我经过了几次练习勉强习惯了2小时A3图幅的快题——但因为图小相对容易掌控画图速度,我通常将想方案的时长拖到严重超过1小时,只留40分钟左右作个图。
天有不测风云,今年的同济夏令营快题从2小时A3图幅→变成了3小时A1图幅。图幅大了,练习的题目也变复杂了,一时间令我乱了手脚(甚至出现了心理障碍),崩溃得整整两天没有画出完整的图来。
最后两天,我发泄了一场,然后逼着自己静下心来以超时的状态画完了仅剩的两套A1快题。
最终,从来没有按时画完过快题的我,在考场上以相当草率的轴测图,勉强完成了考题的所有要求。好在考场上的我无论面对多么紧迫的时间都很淡定(英语翻译前期低估了工作量通读了几遍,最后也是几乎卡着点匆忙写完的),平面上的设计策略似乎尚令人满意。
面试前的准备还是比较紧张的,但一个朋友跟我说“如果这是个好的面试,它就应该能发掘出真实的你,它甚至不应被准备”,自此以后,我倒是放松了不少,毕竟还是得相信功在平时嘛。
对我而言,主要的担心还是来自可以提前准备的自我介绍,这好像是我面试里最艰难而尴尬的部分——好在这一阶段,实际面试的时候居然在老师们埋头翻作品集的过程中飞速混过去了。
我的面试组老师们都很幽默,现场氛围也非常轻松,还在等候区的时候就听到了考场里的“欢声笑语”,压力顿时烟消云散了。就我自己的面试而言,考前无比紧张,考场上还是迷之自信,全程好比聊天,同样充满了笑声,我遇到的问题主要围绕个人经历和本科专业方向展开,更多侧重观点的表达。
出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我对同济还是充满向往的,上学期间遇到了很多nice的同济人,从老师到学长学姐或是学弟学妹……而同济同样顶尖的艺术设计学科,对我而言也很有吸引力(一些个人执念,建筑要和设计一体化)。
不过,我似乎又一次选择了出走,想要在下阶段浅浅探索一下目前一无所知的学术研究方向——就像四年前面对着陌生的建筑专业。或许又将一次次面临着“适不适合”的思虑和迷茫,但是我会努力接受即将到来的一切,努力让它变成那个适合我的地方。毕竟,焦虑至极时,还是回到我的高中班主任常跟我说的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全力以赴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然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了。相信我,你一定会去到那个适合你的地方!祝你梦圆!
排名32,谢谢我的1篇论文+2个国家级竞赛奖+1个国家级stip项目+n个校创……华工第6我是如何通过同济保研夏令营的?
同济历建 保研边缘人的我,如何缩短战线 保研同济,看完这篇,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浙大第8 大四决定保研的我,这是一条常规路线 拿下三校优秀营员,最终保研同济
同济第? 我“坐云霄飞车”般的保研经历东南第20 谁能想到,排名20的我,带着几乎空白的简历……
大工to华工 推免“避雷指南”,保研“边缘人”我如何成功拿下心仪学校?福大to华工 7%的推免名额,我如何用一份优秀作品集打开梦想大门~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